time

從馬習會看台灣的「自虐」與「他虐」

作者 / 蘇起
攝影 / 張智傑
發表日期 / 2015/11/16


11 月7日在新加坡舉行的馬習會絕對是近年國際最大的盛事之一。據了解,將近200家媒體、600多位記者現身會場,其中1/3是國際媒體,2/3是兩岸及港澳媒體。馬習兩手互握的相片登上大多數各國文字與電子媒體的重要版面,不但讓台灣難得地在國際社會露臉,而且得到非常正面的評價。

但回到國內,大多數報導與評論好像仍然陷入政黨惡鬥的窠臼,以明年大選為取向,而不是超越政黨而以國家利益為取向。為什麼台灣與國際的看法會差得這麼遠? 

筆者以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台灣孤立太久了,以致於今天許多人根本不知道,甚至不在乎外界怎麼變、怎麼想,凡事「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

起先我們的孤立是外面強逼的,但後來慢慢變成是我們自己把自己圈起來,不看、不聽、不想、不理。換句話說,既有「他虐」,也有「自虐」。

的確,自1971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及其相關組織以來,台灣就陷入嚴重的外交孤立。最低潮時我們只有21個邦交國與極少的政府間國際組織的會籍。  李登輝總統執政前半期的「務實外交」及馬英九總統的「活路外交」,總算讓台灣的國際空間稍微擴充,但也十分有限。這就使得我們的政府與民間愈來愈往內看,愈來愈像寓言故事裡的「井底之蛙」。

美國前國務卿希拉蕊在卸職前驕傲地透露,她在四年任內曾訪問了一百個國家,包括中國大陸的所有鄰國。筆者曾在歐洲舉行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親耳聽到德國外交部長說,他僅僅在任兩年就已經訪問了一百個國家。這對我們中華民國的外交部長來說,絕對是不可能的任務。

比雙邊關係更糟的是多邊國際組織的參與。早年外交界的先進多多少少還有參與國際組織會議或活動的經驗。最近幾十年由於全球化的緣故,國際組織愈來愈多,所討 論的題目也越來越龐雜,每天不知有多少國際活動在進行。但台灣絕大多數涉外的高層官員,包括筆者在內,都沒有類似的歷練。這種孤立使得台灣近幾十年與國際 社會的關係愈來愈疏離。在各種國際規則(譬如1982年的海洋法)紛紛進行大翻修的時代,台灣完全成為旁觀者。不管國際規範怎麼制訂或修訂,我們只能照單 全收(taker),不依規範行事還要受罰。我們從來不是這些新規範的制定者(maker),甚至不是參與影響者(shaper)。

照說碰到這種情況,本來台灣可以凝聚內部力量,在國際上務實地多交朋友少樹敵,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逐步累積自己的資源與信用。以國際空間如此之大,只要我 們努力,一定會有一席之地。即使碰到像北京這樣強大的對手,也可以靠智慧與耐心「求同存異」,積極尋找互利互惠的可能。李馬兩位總統不都已證明這是可以做 到的?

可惜台灣後來卻是自己把自己孤立起來。這個起點大概是台灣 的民主化。自1990年代初期,政治精英開始不分黨派地瘋狂投入權力的爭奪戰。頻繁的選舉與「勝者全拿」的遊戲規則迫使他們經年累月只專注於國內選票的經 營,每天只知跟著民調跑,或「看媒體治國」,而忽視國家長遠利益的設計及追求,更不肯花心思在沒有選票的涉外問題上。有時為了彰顯台灣的「主體性」,還故 意展現「橫眉冷對千夫指」而不懼的氣概。

部分媒體「愚民」的作用與政黨一樣大。民主化後的媒體曾經大致實踐了當初民主的理想,滿足了民眾「知的權利」。但曾幾何時一些媒體卻墮落成國人心靈的亂源,讓他們只知道眼皮底下雞毛蒜皮的小事,完全無視攸關國家前途、人民幸福的大事。更糟的是,它們還忘了媒體應該在國內的政治遊戲中維持一定的客觀性與中立 性;評論可以有色彩,但報導卻應該客觀。在這樣煽色腥的媒體大環境裏,最常被犧牲的就是國外的新聞。久而久之,民眾根本不知道外面世界的千變萬化。

所以台灣今天的孤立是「他虐」加上「自虐」的結果。只批判「他虐」而不尋求問題的適當解決,不但不會緩和孤立,反而徒然強化「自虐」。筆者以為,緩和孤立的關鍵還繫於溝通的有無,其中包括內部及外部的溝通。

內部的關鍵又在前述的政黨與媒體的手上。因為任何民主社會都靠「政黨」與「媒體」來整合民眾不同的意見,最後才由行政及立法部門決策與執行。但今天台灣的政 黨早已淪落成選舉的機器與鬥爭的工具。部分媒體也墮落成政爭的打手與商業的俘虜。兩者都沒有發揮它們應有的整合民意的功能。所以台灣民眾儘管高興且驕傲地 自由發表意見,但他們的意見事實上極少被整合成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案。

譬如,大家都知道兩岸關係重要,但這些年來,大陸政策永遠只是政黨鬥爭中的政治皮球。相關歧見不只政黨間始終沒有討論,甚至連政黨內部都沒有整合。不只沒有 整合,似乎連努力整合的跡象都看不到。難道大陸政策在黨內及兩黨之間的距離竟然遙遠到沒有任何妥協合作的空間?內部分裂至此,如何進行外部的溝通?

兩岸的距離原本比台灣內部更遠。但事實證明,事在人為;不是不能,而是不為。李登輝時期的「一中各表」及馬英九時期的「九二共識」為遙遠的兩岸搭起了溝通的 橋樑。原來只能透過海基會與海協會的「白手套」來握手,現在不只進展到部會首長的見面,還提升到馬習兩位最高領導人的面談。這是台灣孤立最大的突破,是 「他虐」降低的一大步。令人遺憾的是,台灣好像還是陷於(甚至享受)「自虐」而不自知。

明年如果兩岸的既有橋樑被切斷,又沒搭起新橋,兩岸難得順暢的溝通就會中止。眼看現在各國普遍與大陸積極溝通往來,到時候台灣恐將不只是「他虐」而且是「他們虐」。真不知仍忙於「自虐」的政治人物及媒體是否已慮及於此?

(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2015-11-16/】

從馬習會看台灣的「自虐」與「他虐」 PDF

台北觀點
 
相關媒體報導
2018.05.17
蘇起:沒說過「九二共識」不重要
2018.05.06
陸從大戰略審視兩岸問題
2015.05.26
孫亞夫:兩岸關係勿拖回2008年前動盪的老路
2015.05.26
孫亞夫:兩岸倒退 將寸步難行
2015.05.26
孫亞夫:破壞92共識 將寸步難行
2015.05.25
台北论坛基金会举行两岸新局研讨会
2015.05.25
紅藍綠台北聚首 熱議變動中的兩岸新局
2015.05.25
預言中美關係不穩 朱雲漢「對兩岸未來走向非常憂慮」
2015.05.25
孫亞夫: 堅持九二共識 反對台獨
2015.05.25
蘇起:兩岸今年變化尤其多 影響大更難談
2015.05.25
變動中的兩岸新局 會是峰廻路轉的
2015.05.25
變動中的兩岸新局 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2015.04.05
「台灣靠外貿 怎可當中國不存在?」
2015.04.05
兩岸政策菁英班 藍綠你儂我儂
2014.01.04
兩岸菁英研習班 擬組團訪陸
2014.01.04
兩岸菁英研習班 擬組團訪陸
2014.01.04
Politicians planning a visit to China
2014.01.03
赴陸參訪夯 政務官立委興趣高
2014.01.03
赴陸參訪夯 政務官立委興趣高
2014.01.03
赴陸參訪夯 政務官、立委興趣高
2014.01.03
赴陸參訪夯 政務官立委興趣高
2014.01.03
赴陸參訪夯 政務官立委興趣高
2014.01.03
兩岸/赴陸參訪夯 政務官立委興趣高
2014.01.03
赴陸參訪夯 政務官立委興趣高
2013.01.03
赴陸參訪夯 政務官立委興趣高
2013.01.03
赴陸參訪夯 政務官立委興趣高
2014.01.03
四月赴大陆参访 台湾政务官和“立委”兴趣高
2013.05.07
引進陸媒 王郁琦:江個人看法
2013.05.07
郭正亮:辜汪模式已不夠用
2013.05.07
蕭萬長:解政治分歧時機不成熟
2013.05.07
劉兆玄:兩岸應設智庫化解歧見
2013.05.07
蘇起:兩岸政治談判時機未成熟
2013.05.07
蕭萬長:時機不成熟 促社會網路多元對話
2013.05.07
孫亞夫 盼創造兩岸政治對話條件
2013.05.07
邱進益披露 裸身談判內幕
2013.05.07
治媒體亂象 江丙坤建議引進央視 學者批無知
2013.05.07
孫亞夫 在台嗆談一中反獨
2013.05.07
江丙坤促談和平協議 蕭萬長不認同
2013.05.07
蘇起:兩岸實力往陸傾斜 令人憂
2013.04.30
辜汪會談20周年座談 蘇起:以拖待變 恐虛化兩岸關係
2013.04.30
紀念辜汪會談20年 紅藍台北聚首回顧展望
2013.04.29
啟動兩岸政治談判? 藍營認不宜
2013.04.29
辜汪20週年紀念座談 吹儉樸風吃便當
2013.04.28
辜汪20年座談會 兩岸政治對話成焦點
2013.04.28
台北論壇舉辦辜汪會談紀念活動
2013.04.28
辜汪會談20周年 影響兩岸關係深遠
2013.04.28
蕭萬長:現階段沒政治談判條件
2012.07.19
洪博培:兩岸交流 台灣在教育大陸
2012.07.19
洪博培:勤奮人民與民主價值 台灣實力強大
2012.07.19
美前駐中大使洪博培:中國第五代領導人 較強勢霸道
2012.07.19
洪博培台北演講 大談最愛臭豆腐泡菜
2012.07.19
洪博培:台美共享價值關係密切
2012.07.19
耳聞棄台 洪博培:美台關係緊密
2012.07.19
美前駐北京大使:陸第5代領導人 可能更難搞
2012.04.28
創台北論壇 蘇起謙稱書生夢
 2012.03.28
前美國安會官員貝德:美國不會放棄台灣
2012.03.28
前美國安會官員貝德:美國不會放棄台灣
2012.03.28
美前國安會官員:棄台「想都不用想」


                                                 more
台北論壇 11077 台北市信義區忠孝東路五段510號12樓之2
電話 : 2726-0855 ∣ E-Mail :service@taipeiforum.org.tw
 © 台北論壇
網站地圖 Site Map